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也是文化,是艺术更是生活。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你可以见其形,听其声,尝其味……非遗看似离我们很远,实际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既是热闹的节日,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又或者是孩童时期就曾听过的古歌,甚至是你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相关资料图)
近日,亮点满满的非遗活动在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非遗大集轮番登场,让人直呼“血脉觉醒”,贵州各地还藏着哪些非遗惊喜?今日,一起走进铜仁,探秘各民族先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一起来看看
铜仁都有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
姚茂顺(右)在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舞阳村箫笛工坊里制作箫笛。胡攀学 摄
箫制作有24道工序,一般笛有22道工序,调音笛有38道工序。其雕刻之诗词歌赋、名人佳句兼山水花草、飞龙舞凤图案,将形声之美融为一体,使箫笛既为高雅的乐器,亦为十分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也是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中国最先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乐器之一、“贵州三宝”之一。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游客体验箫笛制作技艺。胡攀学 摄
近年来,玉屏自治县不断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组织箫笛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箫笛吹奏表演进景区为游客表演,指导游客体验箫笛制作、吹奏箫笛等,让游客在游览观光的同时,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赛龙舟(碧江)
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暨中国传统龙舟大赛大型游江活动在铜仁市碧江区举行。现场百舸争流,江面阵阵欢呼,岸边的群众也争相观赏,并与龙舟互动。刘怡珉 摄
铜仁市碧江赛龙舟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时期,就有渔人轻舟蓑笠,至明清时期,赛龙舟逐渐成为碧江区城乡大众喜闻乐见并踊跃参与的体育活动。它有着迥异于其他地区赛龙舟的独特寓意,自古锦江多水患,为驱灾避邪,民众便在洪水频发的端午节举行祭祀活动,划着精心制作的七彩龙船游弋江上,祈求风调雨顺,民生安康。
人们在铜仁市碧江区锦江河上参加龙舟巡游活动。胡攀学 摄
作为“中国传统龙舟之乡”,自2008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华龙舟大赛、中国传统龙舟大赛等十余次大型赛龙舟活动。“龙舟文化”已发展成为碧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碧江赛龙舟”已经从单一的地方民俗,发展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2009年,碧江区被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2011年,《碧江区赛龙舟》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绣(松桃)
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在刺绣。
松桃苗绣以苗族自制手工布料为底,按照设计图样要求,通过运行针线并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其表现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精神信仰、生产生活、社会管理、审美创造、土风民情等,展示了苗族农耕文化大背景下的祭祀、婚育、服饰、饮食、民居建筑、丧葬、节日节令、耕作、养殖、商贸行旅场景以及自然风光等。2021年,松桃苗绣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绣娘展示“鸽子花”系列苗绣产品。新华社发(龙元彬摄)
松桃苗绣的历史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灭亡后,苗族先民先后迁徙至松桃。2000多年来,松桃苗族人通过群体记忆和言传身教,世代相传,成功保留了部分先民遗留下来的刺绣风格,题材也渐渐从绘制河流山川延伸至展现日常生活。在传承过程中,这种手工刺绣技艺经过多代刺绣高手不断丰富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亮明快、原始古朴、怡情养性”等特点的“松桃苗绣”。
木偶戏(石阡)
石阡县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千百年来,世居于此的仡佬、侗、苗等13个少数民族积淀了说春、毛龙、木偶戏等多元文化在石阡交融碰撞,化为这座城市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石阡木偶戏。
木偶戏是流传于石阡县各民族中的一种民间傀儡戏曲剧种,俗称“木斗斗戏”或“木脑壳戏”,迄今有200余年历史。清代间,境内有著名的泰洪班、太平班、兴隆班、天福班、杨本家班等竞相献艺。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为鼎盛时期,有泰洪、太平、兴隆等很有名气的木偶戏班,常年在县文化馆售票演出或下乡巡回展演,深受群众喜爱。2006年,石阡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石阡说春
“石阡说春”是贵州省石阡县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主要活跃在立春时节前后,其目的在于劝农行耕,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说春”分为“说正春”及“说野春”“说花花春”,“说正春”有固定春词,其内容主要是说“二十四个农事气节”、说“渔樵耕读”、说“四大布周”,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人文等方方面面。说“花花春”的春词内容丰富、灵活多变。
“说春”团队走村串户。 石阡县文旅局供图
春官手端春牛,凡到说春之家,均要散发两张春贴,一张上印二十四节气,一张上印财神,意为告知农人四季气节劝农行耕及祝福主人招财进宝。2011年,石阡说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2月,石阡说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扩展名录。
仡佬毛龙节(石阡)
仡佬毛龙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源起于古代仡佬“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每年的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人们排列好毛龙队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行至事前选好的地点,把事前写好的疏文焚烧,祈求保佑全村人民平安大吉。
每年正月,贵州石阡县城都要举行“仡佬毛龙节”,舞龙闹新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摄影田健
烧完毛龙,将衣箱、锣鼓、剩余钱物送到下届堂主家中,进门后新的“堂主”招呼烟茶、夜宵,最后大家向主人告别各自回家,这一年就算玩龙结束。2006年,仡佬毛龙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灯戏(思南)
思南非遗有“三花”:花烛、花甜粑、花灯戏。“灯从唐朝起,戏自明代兴”,花灯戏由唐宋年间发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广为流传。2006年,思南花灯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思南花灯戏,是思南县土家民间歌舞艺术,是在土家族花灯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吸取土家族傩堂戏、湘剧、辰河戏及其他戏剧的表演形式而构成的一种独特民族剧种,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作为土家和汉文化结合的产物,思南花灯戏又注入了乌江地域与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形成其特有艺术风格,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博大的吸引力和艺术号召力,是贵州东路花灯的杰出代表。
德江傩堂戏
傩戏(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贵州省德江县传统戏剧,土家人叫“杠神”。德江傩堂戏由面具、画案、法器、傩堂以及傩艺师们的唱跳戏等几个方面综合组成。德江傩戏历史悠久,原始性完整,民族性突出,被称作中国戏剧界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唱腔,抽象夸张的妆容,魔幻般的舞姿,观众的热情瞬间被德江县的神韵和魅力所点燃。
德江傩堂戏。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 摄
傩戏是傩堂戏的主体部分,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戏16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土家人称绝活)表演,项目由主家与坛班约定。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家族老师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所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
花甜粑
在铜仁,人们通常在过年时会吃一种叫花甜粑的糕点,它不仅软糯香甜,还有着象征吉祥寓意的图案。
花甜粑是思南民间传承已久的美食。
这是一种土家族独有的美食,因产自思南被称为思南花甜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已被纳入铜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甜粑是思南人必备的年货,被誉为“可以吃的艺术品”。它集中国南北年糕文化之大成,是全国唯一一种在食品内部进行艺术创作的食品。把它横向依次切成薄片,每片花甜粑上都有一模一样的“花”(图案),山水、文字、花鸟鱼虫,都能在粑里生动呈现,堪称“中华一绝”。
铜仁
民族风情古朴浓郁
人文景观绚丽多彩
自然风光神奇秀丽
非遗魅力历久弥新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黔贵大地上代代相传
如珍宝闪烁在绿水青山间
来贵州寻找“诗和远方”
与非遗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推荐阅读】
贵州非遗知多少①|来黔东南探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贵州非遗知多少②|水书、马尾绣、长衫龙、牙舟陶……快来开启黔南非遗探访之旅
贵州非遗知多少③|来贵阳,在大街小巷邂逅无处不在的传承
贵州非遗知多少④|屯堡文化、地戏……来安顺探寻大明遗风
贵州非遗知多少⑤|布依族婚俗、转场舞……黔西南这些非遗惊艳了时光
贵州非遗知多少⑥|彝族火把节、大方漆器、黔西黄粑……毕节这些非遗好吃好看还好玩
贵州非遗知多少⑦|梭戛长角苗染色服饰、苗族芦笙舞……六盘水的这些非遗极具观赏性
综合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胥芬芳 龙飘
资料来源
铜仁文旅 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 徐然
二审 周文君 李劼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