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速讯丨27本人类学名著

2023-05-03 18:25:34  来源:商务印书馆

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


(相关资料图)

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很遗憾, 人类学的这种研究路径在中国还是很冷清。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民族国家都要培育一个号称“社会科学”(广义的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的专业群体。这个群体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被期望扮演多少不同的角色,都有一个本分,就是把 呈现“社会事实”作为职业的基础。社会科学的分工比较细密或者说比较发达的许多国家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 扎进社区里搜寻社会事实,然后用叙述体加以呈现的精致方法和文体,这就是“民族志”(ethnography)。

“民族志”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希罗多德对埃及人家庭生活的描述,旅行者、探险家的游记,那些最早与“土著”打交道的商人和布道的传教士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们关于土著人的报告,都被归入“民族志”这个广义的文体。 这些大杂烩的内容可以被归入一个文体,主要基于两大因素:一是它们在风格上的异域情调(exotic)或新异感,二是它们表征着一个有着内在一致的精神(或民族精神)的群体(族群)。

具有专业素养的人类学家逐渐积累了记述异民族文化的技巧,把庞杂而散漫的民族志发展为以专门的方法论为依托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这就是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科学的民族志”。人类学把民族志发展到“科学”的水平,把这种文体与经过人类学专门训练的学人所从事的规范的田野作业捆绑在一起,成为其知识论和可靠资料的基础,因为 一切都基于“我”在现场目睹(I witness),“我”对事实的叙述都基于对社会或文化的整体考虑。

民族志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家所磨砺出来的学术利器,后来也被民族学界、社会学界、民俗学界广泛采用,并且与从业规模比较大的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结合,发展出宗教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

人类学的民族志及其所依托的田野作业作为一种组合成为学术规范,后来为多个学科所沿用,民族志既是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方法,即一种所谓的定性研究或者“质的研究”

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一个主要的奠基人,涂尔干强调对社会事实的把握是学术的基础。

民族志依据社会整体观所支持的知识论来观察并呈现社会事实,对整个社会科学、对现代国家和现代世界具有独特的知识贡献。中国古训所讲的“实事求是”通常是文人学士以个人经历叙事明理。“事”所从出的范围是很狭窄的。现代国家需要知道尽可能广泛的社会事实,并且是超越个人随意性的事实。

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中,民族志的缺失造成了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的许多缺陷。学术群体没有一个基本队伍担当起民族志事业,不能提供所关注的社会的基本事实,那么,在每个人脑子里的“社会事实”太不一样并且相互不可知、不可衔接的状态下,学术群体不易形成共同话题,不易形成相互关联而又保持差别和张力的观点,不易磨练整体的思想智慧和分析技术。没有民族志,没有民族志的思想方法在整个社会科学中的扩散,关于社会的学术就难以“说事儿”,难以把“事儿”说得有意思,难以把琐碎的现象勾连起来成为社会图像,难以在社会过程中理解人与文化。

因为民族志不发达,中国的社会科学在总体上不擅长以参与观察为依据的叙事表述。 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在运作中所需要的对事实的叙述是由文学和艺术及其混合体的广场文艺来代劳的

民族志在呈现社会事实之外,还是一种发现或建构民族文化的文体。民族志学者以长期生活在一个社区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他在社会中、在现实中、在百姓中、在常人生活中观察文化如何被表现出来。他通过对社会的把握而呈现一种文化,或者说他借助对于一种文化的认识而呈现一个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界无法回避民族志发育不良的问题。在中国有现代学科之前,西方已经占了现代学术的先机。 中国社会科学界不重视民族志,西洋和东洋的学术界却出版了大量关于中国的民族志,描绘了他们眼中的中国社会的图像。这些图像是具有专业素养的学人所绘制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基于社会事实。然而,我们一方面难以认同它们是关于我们社会的完整图像,另一方面我们又没有生产出足够弥补或者替换它们的社会图像。要超越这个局面中我们杂糅着不服与无奈的心理, 就必须发展起自己够水准的民族志,书写出自己所见证的社会图像供大家选择或偏爱、参考或参照

这个译丛偏重选择作为人类学基石的经典民族志以及与民族志问题密切相连的一些人类学著作,是 要以此为借鉴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推动民族志研究,尽快让我们拥有足够多在学术上够水准、在观念上能表达中国学者的见识和主张的民族志。

我们对原著的选择主要基于民族志著作在写法上的原创性和学科史上的代表性,再就是考虑民族志文本的精致程度。概括地说, 这个“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的入选者或是民族志水准的标志性文本,或是反思民族志并促进民族志发展的人类学代表作。民族志最初的范本是由马林诺夫斯基、米德等人在实地调查大洋上的岛民之后创建的。我们选了米德的代表作。 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最重要的开创之作,好在它已经有了中文本。

我们今天向中国社会科学界推荐的民族志,当然不限于大洋上的岛民,不限于非洲部落,也不应该限于人类学。我们纳入了社会学家写美国工厂的民族志。我们原来也列入了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描写英国工人家庭的孩子在中学毕业后成为工人之现象的民族志著作《学做工》,后来因为没有获得版权而留下遗憾。我们利用这个覆盖面要传达的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实地调查研究要走向全球社会,既要进入调查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也要深入西洋东洋的主要发达国家,再高的成本,对于我们终究能够得到的收益来说都是值得的。

这个译丛着眼于选择有益于磨砺我们找“事”、说“事”的本事的大作,因为我们认为这种本事的不足是中国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软肋。关于民族志,关于人类学,可译可读的书很多;好在有很多中文出版社,好在同行中还有多位热心人。组织此类图书的翻译,既不是从我们开始,也不会止于我们的努力。大家互相拾遗补缺吧。

高丙中

2006年2月4日立春

1.《萨满教、殖民主义与野人:关于恐惧和治疗的研究》

[澳] 迈克尔·陶西格 著;王浩娉 赵玉燕 译

南美洲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

研究视角和写作方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研究了殖民主义给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当地印第安人运用萨满教进行的“治疗”行为。全书由“恐惧”和“治疗”两大部分组成,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和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指出,殖民主义和萨满教这两种文化力量既非完全对立,也非一方将另一方完全同化,而是在殖民恐怖所创造的“死亡空间”中进行了一种共同创造,形成了迄今仍给这些地区带来秩序和混乱的力量。

2.《南美洲的恶魔和商品拜物教》

[澳] 迈克尔·陶西格 著;马晨 译

澳大利亚著名人类学家迈克尔·陶西格教授的成名之作

探索当代南美洲种植园工人和锡矿工人的民间信仰中

恶魔的社会意义

陶西格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商品拜物教”等概念,他发现,当地以恶魔形象为核心的本土信仰调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资本主义物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冲突。这种混合的信仰体系,正是南美原住民社会在与资本主义及世界市场扩张交锋的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文化回应。

3.《男子汉的诗学——一个克里特岛小山村重得竞争和身份认同》

[美] 迈克尔·赫兹菲尔德 著;赵德义 徐鲁亚 译

赫兹菲尔德最重要的民族志作品之一

人类学的一项经典研究

本书对于边缘社会的裂分主义倾向

以及男性社会话语和行为的竞演性

都做了详尽的分析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这样的论点,即以男性中心的思想是克里特岛社会裂分性的根源,在本书中,作者描述并分析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是如何在待客、选举、偷盗羊只(及其叙述)、复仇、话语上的刻薄相向,以及命名等行为中得以体现的。而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男性之间的社交活动都是相互对立的表现,这种对立有时表现为合作,有时则体现为敌对。

赫兹菲尔德的研究指出,克里特岛格伦迪村村民的男子气概是基于共同的道德价值观体系进行的一种表演,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家族和血缘关系上的团结和互惠的表现,而不是粗暴的个人主义。从这种男子气概角度上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克里特岛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倾向,解读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对于边缘化的传统社会的影响。

4.《爱尔兰乡下人——一项人类学研究》

[美]康拉德·M.阿伦斯伯格 著;乐梅 译

描述20世纪初爱尔兰乡土社会的经典作品

人类学最早研究西方社区的作品之一

作者用清晰而充满趣味的笔调描述了爱尔兰农村社会文化的方面面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个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的乡村中各种行为规范和关系平衡,以及农村与城镇间的依存制衡关系等。在生动的民族志描述中,作者也展示了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田野里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提问,以及如何分析和提炼。

扫码购书

5.《两性社会学 : 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比较》

“民族志之父”马林诺夫斯基

对父权社会和母权社会的性的思考

6.《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象征仪式学派的代表人物维克多·特纳的代表作

被学界归入二战后有开拓性和影响力的民族之经典之列

7.《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民族志经典

自1937年出版以来一直被人类学者奉为民族志的典范

描述中非一个土著部落阿赞德人关于巫术、神谕和魔法的信仰体系

并在这种描述中巧妙地呈现一种社会、一种生活

8.《萨摩亚人的成年》

风靡美国的原始人类青年心理研究

引发人类学界论争的

“萨摩亚人成长纪实”

9.《过渡礼仪》

以仪式分析视角解读

人一生中生命阶段的转换

民俗学礼仪现象分析重要论著

10.《献给祖先的猪》

早期文化生态学典范之作

深入分析新几内亚人生态仪式

11.《礼物》

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

那么,到底有什么呢?

有的就是礼物

二十世纪法国民族学之父经典著作

生动探讨经济概念的历史源起及本质

12.《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当代人类学反思的经典理论著作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出版后的30年里

它成为国际人类学界引用得最多的一部著作

13.《纳文——

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

作者格雷戈里·贝特森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

优雅的 叙述风格、 洗练的 思维,广博的知识涉猎

人类学经典中最具魅力的著作之一

14.《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

不但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必读书目,

对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亦深具参考价值

政治人类学的经典著作

用细致的民族志资料展现出了克钦人(在中国称景颇)

政治结构变迁以及与周边人群的互动

融理论之洞见与经验之鲜活于一炉

15.《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保罗•拉比诺对自己的研究开展民族志研究

人类学乃至一般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过程成为反思对象

16.《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人类学经典作品

西敏司娓娓道来的是糖这件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

17.《努尔人》

现代人类学史上最著名

最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作品之一

人类学田野研究标杆之作

18.《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

刺破族群迷雾的理论之光

一部族群研究的典范性著作

标志着族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

19.《地方知识》

一本文艺评论般的人类学著作

“阐释人类学”开创者的田野调查思考

20.《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著作

深刻再现土著部落的社会图景

21.《非洲的政治制度

本书于1940年英文版首次出版

是政治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一个分支出现的标志

研究传统社会的政治运行可以使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22.《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

什么是洁净?什么是肮脏?

跨越界限者即为肮脏,便是危险

23.《亲属关系是什么,不是什么》

西方人类学大家萨林斯的晚期杰作

主要讨论人类学亲属研究中的思想

24.《祈颂姑》

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反思的典范

在仪式研究、象征分析、女性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等

多维度具有承前启后的开拓性意义

25.《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

作者克利福德·格尔茨

被视为解释人类学或者象征人类学的奠基者

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绘了东南亚历史上

曾经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

拓展我们对现代国家的理解

26.《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

米德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的结论行质疑和反驳

两位人类学家在同一调查地行调查

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由此引发了人类学界一场著名的争论

27.《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迈克尔•布若威的重要代表作

在工业社会学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

已出书目:

1.《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125周年纪念版)》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 马库斯 编

2.《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

[英]维克多·特纳 著

3.《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英]E. E. 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

4.《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

[英]格雷戈里·贝特森 著

5.《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

[英]埃德蒙·R. 利奇 著

6.《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美]保罗·拉比诺 著

7.《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

[美]玛格丽特·米德 著

8.《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澳] 德里克·弗里曼 著

9.《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

[美]迈克尔·布若威 著

10.《过渡礼仪:门与门坎、待客、收养、怀孕与分娩、诞生、童年、青春期、成人、圣职受任、加冕、订婚、与结婚、丧葬、岁时等礼仪之系统研究》

[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著

11.《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美]西敏司 著

12.《献给祖先的猪:新几内亚人生态中的仪式(第二版)》

[美]罗伊·A.拉帕波特 著

13.《努尔人——对一个尼罗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修订译本)》

[英]E. E. 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

14.《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

[挪威]弗雷德里克·巴特 主编

15.《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著

16.《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美拉尼西亚新几内亚群岛土著人之事业及冒险活动的报告》

[英]马林诺夫斯基 著

17.《非洲的政治制度》

[英]M.福蒂斯、E. E. 埃文思-普里查德 编

18.《洁净与危险:对污染和禁忌观念的分析》

[英]玛丽·道格拉斯 著

19.《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刷场国家》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著

20.《亲属关系是什么,不是什么》

[美]马歇尔·萨林斯 著

21.《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

[法]马塞尔·莫斯 著

22.《祈颂姑:赞比亚本巴女孩的一次成人仪式》

[英]奥德丽·理查兹 著

23.《爱尔兰乡下人》

[美]康拉德·M. 阿伦斯伯格 著

24.《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比较》

[英]马林诺夫斯基 著

25.《萨满教,殖民主义与野人:关于恐惧和治疗的研究》

[澳]迈克尔·陶西格 著

26.《南美洲的恶魔和商品拜物教》

[澳]迈克尔·陶西格 著

27.《男子汉的诗学——一个克里特岛小山村重得竞争和身份认同》

[美]迈克尔·赫兹菲尔德 著

end

每日一书

《浮生·建筑》

每日一词

《新华典故词典》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