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的“大家闺秀”,在崇明生活了60年-今日观点

2023-05-02 18:04:54  来源:上海崇明

1963年,在西湖边长大的杭州人王苏英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崇明从事农业生产,不久后结婚生子。此后近60年,王苏英一直被丈夫悉心照顾着,但从今年年初开始,王苏英和丈夫在家庭中的角色彻底转变。

奶奶的爱情很简单

王苏英说,他们那个年代的爱情很简单。来到崇明后,王苏英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袁人亮。“介绍人说他是当兵回来的,身体好,勤劳肯干,我就觉得蛮好的。”王苏英出生在杭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来崇明之前一直在上学,从未下过地,加上体弱多病,干起农活来格外吃力。那时,袁人亮就是她的依靠。


【资料图】

结婚后不久,袁人亮去了市区工作,并逐步走向领导岗位。可几年后,他却主动申请调回崇明,理由是妻子体弱,家庭需要照顾。回崇明后,袁人亮进了公交公司,负责车辆调度。

除了公交公司的工作,袁人亮还有一项“副业”。袁人亮的哥哥是外滩一家老牌西餐厅的厨师,受哥哥的影响,袁人亮也厨艺了得,所以亲人同事办喜事总要请他帮忙。

有这样一位大厨,家里做饭的任务自然也落在了袁人亮的身上。为了照顾王苏英的口味,袁人亮在家做的都是“杭帮”崇明菜,比如妻子喜欢吃火腿,他也就习惯了用火腿吊鲜味。王苏英对丈夫做的菜很认可,“他烧得比我好”,但有时也会有些“微词”,这个菜咸了,那个菜淡了。袁人亮总会说:“晓得了,下次晓得了。”

奶奶待人很热情

王苏英的家就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旁,时常会有游客到她家附近的农家乐吃饭。有一天,已经过了饭点,农家乐早已关门歇业,一对中年夫妻正愁没地方吃饭,正巧被王苏英看到,她对夫妻二人说:“去我们家吃一点吧,虽然没有饭店烧得好,但肯定也能吃饱。”王苏英当即热情地拉着两人去了家里,拿出冰箱里的羊肉,让老伴烧了一锅羊肉面。夫妻二人一人吃了满满一大碗。吃完后,二人要付钱,王苏英坚决不收:“就吃碗面么,要什么钱。”此后每年,这对夫妻都要拿着礼物来看王苏英夫妇,说是又想吃爷爷做的羊肉面了。

王苏英对人总是这样十分热情,毫无保留,因此还收获了不少忘年交。孙媳妇小金的同事小赵是个95后姑娘,但她却很喜欢和王苏英聊天,小赵说:“奶奶对人特别真诚,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没觉得有什么代沟。也特别羡慕奶奶和爷爷的这种感情,平淡又幸福的感觉。”

奶奶的生活变了样

袁人亮是个“宅男”,平常没事只喜欢在家里看体育比赛。王苏英却闲不住,她常常自己坐公交车去南京路逛街,买点吃的穿的。之所以要去南京路,是因为王苏英觉得只有南京路上那些老牌子的东西才最“正宗”。在小金眼里,奶奶是个时髦老太:“奶奶出门前一定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买东西也很有讲究,不是名牌不买。她还喜欢给我们买东西,有些东西我们自己平时都不舍得买。”

去年年底,袁人亮得了新冠,虽然经治疗后康复,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听力也下降了许多。老夫妻俩在家中的角色也彻底改变,83岁的王苏英开始真正“当家作主”。

“从小我就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年纪大了以后反而什么毛病也没有,越来越好了。”王苏英每天一早坐公交车去买菜,然后回家烧菜做饭。刚开始,她竟然有点嫌弃自己烧的菜,觉得没有丈夫烧得好吃,但看着丈夫吃得香,她也开心。

原先每天下午王苏英都要和邻居打一场麻将,现在改成每天午睡一小时,然后陪袁人亮一起看电视晒太阳。丈夫听力不好,两人也不说话,就静静地并排坐着,一直到夕阳西下。

记者:丁沈凯

编辑:朱怡婷

责编:李琳、朱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