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寿命是几年?”
一般是3年。
“笔记本电脑的寿命是几年?”
(资料图片)
一般是5年。
得出这一个结论的依据,是在一般情况下,手机都是3年一换,而笔记本电脑过了5年,也基本上拖不动了。
你不得不承认,手机也好,笔记本电脑也好,都已经属于消耗品,虽然价格很贵。
既然是消耗品?用得着使用高价零部件和精心打造吗?
这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企业,因为其中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品质”。
何为“品质”?日本人一直信奉一个信条,那就是:所谓“品质”,就是“永恒”。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一台家电产品,或一辆汽车,从开始使用,到使用了10年后,其性能依然如初,没有降低,更没有损坏。
“品质”不是出厂时是好的,而是使用了许多年后,依然是好的。
前几天,上海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给我看了一台70年代制造的索尼收音机,说那一台收音机,是当年第一次去日本研修时买的,过去半个世纪,还挺好用。
1976年制造的索尼收音机
我说,那个时候的日本人,确实都在想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到产品永远不坏?”因为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买了一台家电,就想用得长久。所以,日本人就用心地去做永恒的产品。
但是,如果要把产品的品质做到 “永恒”,必然需要使用好材料、高品质的零部件,毫无疑问,这会大大提高产品的制造成本。
当别国做不出你那样的产品时,你的高价是一种合理。但是,当别国也能做出类似于你的产品时,你就陷入了竞争。而竞争的结果,高价的你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过去几十年,日本的制造业就走了这么一条路,最终令日本企业不得不放弃白色家电、电视机、手机、电脑和小家电,因为中国、韩国甚至越南和马来西亚都已经做得很好,而且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日本。
当日本企业为了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开始采用低价零部件,甚至篡改数据时,树立了几十年的“日本做的东西就是不容易坏”的永恒品质神话开始崩溃,人们开始惊讶:“日本的产品怎么也会坏呢?”
这几年,特斯拉纯电轿车开始出口日本,但是,2022年,特斯拉只卖出5000余辆,这在年销售量达到240万辆的日本国内汽车市场来说,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为什么特斯拉不受日本人欢迎?
日本人说,车子造型很炫,操控系统也很AI,但是,就是坐着不舒服。
为啥不舒服?坐过特斯拉的人都说:“太硬”。
这里就牵出日本人对于“品质”的第二个认知,那就是“舒适度”。
所谓“品质”,就是“舒适”。
一个产品用起来舒适,一辆汽车驾驶起来自如,坐起来也舒适,这种“舒适度”便是日本企业长期追求的一种品质,而这一种品质,不仅仅需要用到“人间工学”的原理,更需要一种极为微妙、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协调,还需要材料学的支撑。
东西可以仿造,但是要做到赏心悦目般的“舒适”,则需要用心的打造。
新干线列车商务座
譬如说,坐过日本新干线的商务座,你会发现,一落座,就会有一种被柔柔地包裹的感觉,即使坐上5个小时,臀部也不会感觉疲惫,因为座椅的设计很符合人体结构原理,而且所使用的材料,能够很轻易地分散落座后的压力,使你的臀部始终处于“悬浮”的状态。
这种微妙的设计,便是对于“品质”的一种新解读,不是“会不会坏”的问题,而是坐得舒适不舒适的问题——那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品质追求。
所以,如何保持产品的永恒度与舒适度,是日本回归品质时代的标志。而这一标志的背后,又是如何保持产品的低成本与竞争力的彷徨。可以说,日本产业发展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